《纪念碑谷3》深度测评:东方美学与几何艺术的共生秘境
7月23日
点火2
本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作者本人和营地同意不得转载

笔者注:本文涉及少量剧透,为确保最佳体验,推荐游玩后再来阅读。

由Ustwo Games开发商出品的《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系列,自2014年初代问世后,距今已有十一年。十年后《纪念碑谷3》随着去年年末在NETFLIX平台以订阅制+季度更新模式独占者的姿态亮相手游后,这款全球将近持有1.6亿粉丝的解谜界大顶流才迟迟到来。纵观这十年磨三剑的精雕细琢,究竟是再一次地全球狂欢还是狗尾续貂的收割之作?尝试过手游和Demo的你心里自有一杆秤,但是在笔者长达近20小时的深度体验以及旧作重温后,《纪念碑谷》仍然是一款在解谜游戏领域不可多得的且仍然在持续进化的大师之作。

 

一、游戏概述与历史背景

《纪念碑谷3》是继2014年《纪念碑谷》和2017年《纪念碑谷2》后的第三部作品。系列以埃舍尔式视错觉艺术和解谜玩法闻名,本作引入全新角色“诺尔”(Noor)作为学徒主角,探索一个由几何建筑、潮汐变化和神秘光芒构成的世界。玩家需通过扭曲重力、改变视角和重塑结构,解决层层谜题,恢复海面上被潮水冲散的光明。游戏强调自主探索与个人想象力,而非高难度挑战,目标受众覆盖全年龄段。此系列前作全球下载量超1.6亿次,荣获Apple苹果设计奖最佳游戏、GDC最佳创意/最佳智能机游戏/最佳视觉艺术、IMGA大奖以及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永久收藏等多项荣誉,证明了其在艺术游戏领域的标杆地位。新作在继承经典的同时力求突破,开发团队由新成员Emily Brown主导,旨在保持创新力的同时也时刻赓续着与前作一致的美学概念,而非简单复刻前作。

 

二、艺术与视觉设计:平面美学的现代重生

《纪念碑谷3》的艺术风格是核心亮点,延续了系列对埃舍尔艺术的致敬,却在细节上实现创新。视觉设计灵感源自平面设计、建筑和诗歌,而非传统游戏美学,其中的美学符号首次大量地采用了东方美学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墨彩、锦鲤、城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等的中式美学概念,创造出“不像游戏”的独特观感。艺术总监Lili Ibrahim坦言需在现代重现初代"平面设计时间胶囊"的震撼。团队从当代海报设计、社会评论甚至诗歌中汲取灵感,避免直接参考游戏,以维持"非游戏化"的独特气质。整体而言,艺术设计是《纪念碑谷3》的灵魂,它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叙事工具,成功将平面艺术转化为可互动诗篇。

 

- 视错觉与几何重构:游戏关卡大量运用彭罗斯三角形和不可能结构,玩家通过旋转建筑创造“可行路径”,例如在“观景台”章节中,玩家需在多角度空间寻找出口,体验埃舍尔《瀑布》画作中的循环与迷失感。这种设计不仅挑战视觉认知,还强化了探索的荒诞与精妙。新作引入“折纸关卡”,将2D与3D元素无缝融合,例如纸张折叠后形成新路径,视觉上呈现动态变化,提升了谜题的层次感。

 

- 色彩与环境叙事:美术团队参考采用玩具般的柔和色调,如宁静寺庙的淡蓝与破败废墟的灰暗,色彩不仅营造氛围,还隐喻故事主题——光明与消逝的对比。环境设计灵感源于社会时事和海报艺术,例如开放海域章节中,船只航行于色彩斑斓的海洋,场景充满神秘感,暗示“社区和谐”的深层叙事。相较于前作,本作在保持简约基因的同时,融入自然元素如潮汐和植被,使几何世界更具生命力。

 

- 视觉局限性:尽管艺术表现力惊人,但部分关卡设计限制了玩家自由度。玩家需严格遵循预设路径,无法自由规划探索,这可能削弱沉浸感,尤其在开放空间章节中,本应自由的“驾驶船只”元素被谜题流程约束,显得不够灵活。

 

三、谜题与玩法机制:平衡创意与可及性

谜题设计是《纪念碑谷》系列的根基,本作在机制上既有传承又有革新,核心在于“视错觉解谜”与“环境互动”,强调逻辑与直觉的结合。本作谜题机制在创意上超越前作,却因流程约束牺牲了部分探索深度。
- 创新谜题类型:游戏引入两大新机制。其一为“重力扭曲”,玩家可调整视角使建筑倾斜,创造原本不可能的路径。新元素“船只”允许玩家与伙伴协作,解锁隐藏路径,但转向灵敏度需手动调整,键鼠模式游玩本系列游戏一致体验不佳,虽在游戏设置中加入了防抖动和鼠标灵敏度调节,却未彻底解决操作生硬问题。

 

- 难度与节奏控制:谜题难度适中,流程短小精悍,每章约20分钟,适合碎片化游玩。章节设计强调“主题差异”,如初始章节回归经典视错觉,后续引入折纸或海洋探索,确保玩家体验多样化。开发团队注重“故事与谜题平衡”,避免高难度谜题打断叙事节奏,例如在情感高潮处简化谜题,让玩家“大脑清醒”后继续探索。然而,这种平衡可能导致挑战性不足,部分谜题过于线性,缺乏前作拨云见日或者“”尤里卡时刻“”的惊喜感。

 

- 可及性与玩家引导:游戏通过无提示设计鼓励自主探索,界面纯净简约,谜题循序渐进引导玩家思考。例如,新机制通过环境暗示引入,而非教程文本,延续了系列“让玩家构造自我故事”的理念。但自由度受限是短板,玩家无法在开放区域自由试错,谜题解法往往唯一,削弱了重玩价值。

 


四、叙事与主题深度:孤独旅程中的社区共鸣

《纪念碑谷3》的叙事采用碎片化手法,不提供完整故事线,而是通过环境、符号和角色行为引导玩家构建个人解读,主题聚焦孤独、救赎与社区和谐。

- 角色与象征叙事:主角诺尔作为学徒,象征“新生代探索者”,旅程中归还“神圣几何体”隐喻自我救赎。游戏大量使用镜像符号,如角色面对镜子时显现“白鸟”形象,呼应前作Ida公主的诅咒破除,强调“回归真我”的主题。新角色“伙伴系统”在船只章节中引入,代表“社区形成”,玩家需协作解锁秘密,深化“和谐共处”的叙事。

 

- 主题进化与情感内核:相较于前作个人化孤独,本作注入“社区”概念。开发团队由移民成员组成,故事反映“在不利环境中团结”的普世主题,如废墟中的协作解谜象征逆境中的互助。主题抽象却具共鸣力,例如自然元素如潮汐和光,代表环境变迁与希望,本作在开发者名单中有提到过此作亦为引起大家关注海洪水与海难的公益性作品,其人文关怀可见一斑。然而,叙事过于依赖符号,可能显得过于晦涩。团队为保持“普遍性”剥离了个人细节,导致故事有时“失去意义”,玩家需主动解读才能体会深度。

 

- 情感体验:游戏营造“孤独而温情”的氛围,音乐与国际乐器演奏家合作,音效随环境互动变化,如潮汐声与几何体重塑的节奏音,强化了沉浸感。但叙事节奏不连贯,情感高潮常常被谜题中断,削弱了整体冲击力。叙事是《纪念碑谷3》的隐性支柱,它不直接讲述故事,而是通过解谜过程传递哲学思考,延续了系列“艺术媒介”的表达方式。

 

五、创新与进化:前作阴影下的突破

作为续作,《纪念碑谷3》面临“超越经典”的挑战,开发团队通过新团队、新元素实现有限创新,同时保留系列基因。创新上,《纪念碑谷3》是谨慎的进化者,它未颠覆系列,而是通过细微变革拓宽边界。

- 新元素整合:游戏引入“自然与开放空间”,如玩家可驾驶船只自由航行于海域,打破前作封闭几何结构,提供更广阔的探索感。折纸机制将2D平面转化为3D路径,是视错觉设计的进化,体现了“从外部汲取灵感”的理念。然而,这些创新未彻底改变核心玩法,机制突破有限,游戏在技术力上并未有质的飞跃,当然目前只开放了第一章十小节的“试玩”,后续全新章节将于今年稍后发出,至于后续是否还会有独到之处的创新自见分晓。

 

- 与前作比较:视觉上,本作色彩更丰富,环境更多元,同时也保留了平面设计基因;玩法上,谜题更有章法,却牺牲了前作的纯粹探索自由。团队成功“在保留外观基因的同时创造新颖元素”,如Lili Ibrahim所述,目标是“重现2014年的新奇感”,但2024年的设计趋势使其更具现代性。叙事上,从个人救赎转向社区主题,是内涵的深化。

 

- 开发挑战:团队采用反方向开发,先设计谜题再构建故事,避免“为故事牺牲谜题质量”。首席设计师Emily Brown强调“平衡故事与体验”的难度,例如简化情感章节的谜题,确保流畅性。新团队借鉴原班人员经验,却因元老视角面临创意摩擦,最终成果是尽可能烙上新团队的印记而非独立创新。

 

六、缺点与批评:艺术性与可玩性的张力

尽管成就显著,本作存在客观不足,需以犀利的视角指出。这些缺点源于艺术与玩法的张力,Ustwo在“创新与保守”间徘徊,未能完全突破系列框架。

- 自由度缺失:谜题设计过于线性,玩家路径被严格限定,尤其在开放空间章节,本应“自由奔跑”的体验被流程束缚,导致探索感打折。玩家无法自由规划路径,影响重玩价值。

- 叙事抽象性:故事依赖符号和碎片化元素,可能令玩家困惑。团队为追求共识性而剥离细节,使主题有时过于抽象,需玩家主动解读才能共鸣。

- 内容完整性:游戏本体章节未完结,需等待未来更新,这直接导致了体验不完整。

-难度与深度平衡:谜题难度适中且缺乏挑战,流程短小导致深度不足。部分章节初见时一头雾水的惊喜感明显减少,谜题在寻求解法时显得更有章法但缺少突破。


七、总结:一场静谧而深刻的艺术之旅

- 推荐玩家:纪念碑谷粉丝、追求“第九艺术”极致美感的画质党、寻求轻松解谜的爱好者。  
- 慎入玩家:喜欢高难度解谜的烧脑玩家、追求完整性的完美党。  

综合评分:6.5/10。《纪念碑谷3》是解谜游戏的艺术高峰,它延续系列精髓,却在视觉、叙事和机制上鲜有有意义的进化。谜题机制创意十足但受限于线性流程,叙事深度通过符号传递社区主题,创新谨慎却鲜有成效。游戏适合寻求心灵慰藉的玩家,第一章节提供约五小时左右的静谧体验,重玩价值因自由度缺失而受限,因发布版本仅为第一章的“EA”版本而缺乏游玩连续性和一体性。但它仍以埃舍尔式视觉为诗篇,邀请玩家在几何迷宫中探索自我与和谐,是独立游戏艺术的典范,是值得沉浸踏入这片由东方美学和几何艺术这片共生秘境的不二之选。

打赏营火,助力上热榜
全部评论 0条
按时间排序

还没有评论